
你曾經想過我們的成長過程,教育體系強調自主 思考 嗎?
也許我的讀者比較年輕,你接觸教育體系已經今非昔比。在我處的年代裡,死背的機會比較多,應該說是多很多。值得探討的是我們的教育體系中,強調自主 思考 的部分究竟有多少?教育的主體強調我們要有完美的記憶,背了一堆的內容卻很少去強調 「為什麼」?過去我們死背的做法,造就我們遇到類似狀況時就「不假思考地」從記憶百寶箱中拿出過去別人的做法。
如果不用過去的做法還有哪些其他的做法?
我們會洋洋的意地拋出「經驗的解法」,老師也藉此好好的褒獎一番。但我們可曾想過走出一條全新的途徑。人類習慣於侷限於在別人的思考框架中找尋答案,當撇除這些框架後大多會不知所措,簡單的說,當我在公司提出:「請提出一個與過去作法不同的新想法(發揮創意、沒有任何限制)」這樣的一個主題時,通常底下一片茫然。
舉個制定KPI來說吧
當主管交代你要訂一個KPI時,相信你會在最短時間內生出一個可量化的KPI。因為要速成KPI最快的方法是參考隔壁同事的KPI。當然也許你會說參考之後再訂出來不也是思考得一種嗎?是的沒錯,那也可以算得上是思考的一部分,不過卻只是把適用於別人的套在自己身上,找出其中的類似點依樣畫一個差不多卻不適合的葫蘆,這樣定KPI的方式缺乏對他人訂定這樣KPI的起心動念的理解,更缺乏對他人KPI產生過程中來龍去脈的解析,歸根結柢只是抄襲而已。
重點是經由 思考 與分析之後所產出的內容

可以發現KPI產出的過程一點都不簡單,那是一個真正無中生有的過程。為何產出這樣的KPI是你剖析自己後而得到的產物。台灣教育體系下員工或主管,習慣或喜歡哪種產出方式不言而喻。
所有的工作都是一樣的,我們希望我們的員工一成不變地依照舊有的方法永續發展嗎?
更多思考相關文章:從思考到思辯與思辨
歡迎追蹤士才臉書專頁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