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乏 獨立思考 的模式,由教育體系延伸到企業體系
在企業主管或員工訓練的領域,在「問題分析」等主題可以說不勝枚舉,許多企業也大力推動問題分析的實務應用,效果上卻是見仁見智。這其中的差異在於到了實際工作應用的階段時,有些學員能夠活學活用,其他學員卻似乎是知易行難,為什麼?
我們的教育體系已經有很大的改變,我承認但是…
在台灣的教育體系中,我們的傳統教育強調「背誦」,當然有人會提出我們的教育體系已經有很大的改變。沒錯!我完全同意我們的教育體系正在改變,但癥結點是大多數社會人是出身傳統教育體系,根深蒂固的背誦習慣影響深遠,也許在未來十年、二十年可能有大幅的改變,由教育體系延伸到企業體系的思維下,多數主管缺乏思考,缺乏對問題分析的思考。
在背誦的慣性思維下,我們強調對問題的「立即解」!
在「背誦」的「慣性思維」下,我們強調對問題的「立即解」!「立即解」產生的 速度很快!藉由過去的經驗,我們在極短時間內、面對問題、對症下藥!但多數得到的是「現象解」(解決表面的現象)!而非「根本解」(解決造成問題的根本原因!治標而不治本!要破除這種壞習慣、必須從面對問題時,改變面對問題的習慣!應變解 ≠ 根本解!在實務上、當我們面對問題時,我們必須先有「應變解」!
「應變解」的障礙是因為對問題的思考不足
碰上實務問題時,我們必須先有「應變解」。例如:在學校,有位同學昏倒,我們必須先採取適當的急救手段,但確定平安後,我們要分析的問題是為何會昏倒?急救措施是「應變解」,重點在於分秒必爭,當應變的急救措施後就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分析原因,這些道理對普羅大眾而言是淺顯易懂,但應用在企業問題時,卻因為沒有養成「思考的習慣」而對問題的急救解產生障礙。
如何養成「思考的習慣」?
習慣上,當我們面對自己有類似的經驗時,就會從過去的經驗中找「參考解」,若是自己缺乏相關經驗,我們就會詢問或尋求他人的幫助,導致我們習慣求助他人。經由自己分析過後找出的思考解通常很辛苦,特別是遭遇困難與複雜問題時,那是苦思。所以我說缺乏思考是出自我們的懶惰。懶於改變尋找「別人的參考解」的慣性。簡單的說,下次在遭遇問題時,試著打破這樣的限制了我們的框架,別急於參考他人經驗,試著從頭頗析問題,這就是最重要的結論: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相關系列文章:從獨立思考的習慣開始養成問題分析(二)
歡迎追蹤士才臉書專頁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