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立思考 的五大養成誤區!
我們上了很多的問題分析與決策的課程,但當遇到問題時卻派不上用場的原因就是前篇所說的,我們總是缺乏 思考 的習慣,並且易於參考或是抄襲他人意見。因此,我們必須挑戰在他人的成熟經驗與框架下還願意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獨立思考 的障礙,問題分析的兩種錯誤心態
除了前篇缺乏 獨立思考 的習慣外,我們所學的問題分析技巧在實務應用過程中的第二個障礙是缺乏深度分析的耐心與太急於找到一個我們預期中的簡單解。這其中包括兩種錯誤的心態:

人是很複雜的,許多主管把「人」視為機器,(當你提醒他人不是機器時,他會理直氣壯的回答,他沒有把人當機器。)問題的關鍵並不是他真的把人當機器,而是他認為人與機器一樣簡單。昨天的指令有效,今天的指令應該一樣有效。抱歉!人有極度複雜的情緒、感覺、心情、態度…!昨天是對的,今天卻不一定。對A有效的方法,對B可能不僅無效,還可能有負作用,在這種情況下,當一個問題與「人」有關時,我們必須時刻懷疑是否有唯一的標準解。
突破唯一標準解的迷思時,另外就是對問題的切割
有時,我們會只看見問題的表面時就立刻對這個問題尋求分析與解答。但是將問題視為一個整體可能會事倍功半。我們可以將這個問題切割成不同的層面,根據問題的性質切分為幾個不同的子問題。當問題做不同的切分後,我們就可以對不同的子問題,根據其屬性加以各個擊破。
例如:人資領域永遠的難題「員工離職」
通常員工的離職會被視為一整個問題,我們也很容易將員工的離職原因歸納為個案,並依此進行後續的分析與對策。絕大多數的企業,最後會發現離職問題極為複雜,很難找到一個萬全的方法,其實有分析跟沒分析是一樣的。離職原因的分析可能因不同部門、不同工作性質的人員、職等有完全不同的結果,這也就是我所謂的需要根據問題內涵與屬性做出區別。
所以,我強調對問題分析的獨立思考、打破唯一標準解的心態以及對複雜問題的分類與區別。
相關系列文章:從獨立思考的習慣開始養成問題分析(一)
歡迎追蹤士才臉書專頁看更多文章!